半杯清茶社

从读书人到写书人——记半杯清茶社严歌苓文学创作讲座


严歌苓为购书的读者们签名留念

春回大地,万象更新。二零二四年四月七日星期日,一个道地的人间四月天,半杯清茶社有幸请到了著名华文作家严歌苓女士,在美京华人中心举办了《从读书人到写书人》专题讲座。约二百位听众出席了这次活动。

无独有偶,刚刚庆祝成立四十周年的美京华人中心(CCACC)在二楼的美京艺廊正好有一个大陆收藏家武立业收藏书画展,会议厅四壁挂满了精品国画和书法作品,与这次文学创作讲座相得益彰。笔者到达现场时,多位半杯清茶社的义工在展厅已经整整齐齐摆好了一行行色彩缤纷的折叠椅,红色、蓝色、绿色和黄色,使大厅里洋溢着热切的期待。这次演讲会因数日前已经报名满员,半杯清茶社不得不终止报名。展厅门口安排了两拨义工引导纷纷前来的听众,一进门左手边的桌子上已经摆满一摞摞严歌苓新出版的长篇小说《米拉蒂》。严歌苓以往的作品多数在大陆出版发行,这部新作由严歌苓和她的先生,也是她的经纪人劳伦斯·沃克成立的新歌出版社在海外发行。

三时四十分左右,严歌苓与劳伦斯·沃克,领着他们的小狗嘟嘟,在义工陪同下进入展厅,马上被提前到场,争先恐后地购买新书的书迷们围住。严歌苓坐下, 席不暇暖,便开始为读者们签书留念,周围排队的书迷们纷纷举起手机拍照。为争取时间尽量满足读者,四点钟演讲开始前和演讲后,严歌苓一直握笔在奋力地签书。

在半杯清茶社新任社长张晓榕女士精心安排下,义工将演讲场地布置妥当。她做开场白之后,前社长许之微向大家介绍严歌苓这位高质多产的作家。在三十多年里,她硕果累累,出版的书超过四十部,许多作品被改编成电影和电视剧,搬上银幕与荧屏。她写的故事引人入胜,令人难忘。她笔下各种人物在狂热、沉重与凄凉并存年代的抗争,体现了她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她的作品题材广泛,主题多样,被评论家誉称为“翻手为苍凉,覆手为繁华”。(笔者注意到,严歌苓在微信上有作品年表,特此与读者分享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isP55md07Pj2IYqyquelQA)

严歌苓站起来,首先介绍家庭对自己的影响。严歌苓出生于书香门第。祖父毕业于华府的乔治·华盛顿大学,获得政治学博士学位后,于二十八岁回到大陆。他的父亲是作家萧马,继承祖父,家藏典籍众多,既有西方经典,例如,英国诗人拜伦的长诗《唐璜》,法国父子作家大仲马和小仲马的作品,俄罗斯文学巨匠托尔斯泰的作品,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的《唐吉坷德》; 也有中国经典文学作品,例如《西厢记》、《水浒》、鲁迅作品,等等。文革开始后,学校停课,父亲被关进牛棚,严歌苓便从纷乱的社会躲入父亲书房看书,徜徉于广阔的书中世界。她提到外婆怕作家朋友赠给父亲的书给家里引来更多麻烦,把一些书用来点炉子烧掉。严歌苓常常拦截一些书来看,可谓火中取残卷,她至今感叹有些书没读完整。

一九七九年二月,严歌苓才二十岁,便到中国对越自卫反击战前线当战地记者。她十二岁参军当跳舞的文艺兵,怎么成了战地记者呢?原来,她爱写日记,日记却被人偷看,当她察觉后,便开始写假日记“以飨读者”。领导发现她的写作才华后,推选她为文工团写墙报。战争开始后她主动请缨到前线采访获得批准。手持特别通行证,腰间别着五四手枪,她风尘仆仆到云南蒙自的野战医院包扎所采访。总攻之夜,看见上千名年轻人断胳膊断腿,在痛苦和血腥中挣扎,她深刻感受到个体生命的珍贵,和战争带来的巨大牺牲,于是,一夜之间变成作家。她不再跳舞,而是成为部队创作组成员,开始写反战故事,描述丧失与痛苦,试图走进那些受伤的年轻人的内心世界。

严歌苓成为作家并非偶然。她谈到读书对她的写作事业的成就与滋养。她读书,但是没有带着功利心。从小读唐诗宋词的她,热爱汉字的图像感。她说,汉字是最美的文字,可听可视。阅读文学作品陶冶她的情操,培养了她的人文关怀。读书是严歌苓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这在她的散文集《波希米亚楼》中的《书祸》一文中有生动的描述。另外,她的母亲是活跃在舞台的话剧演员,对内向的她在语言表达上也有影响。音乐舞蹈的训练帮助她领悟了文字的音乐感和节奏感。

除了读书和家庭影响,专业的训练对严歌苓助益匪浅。去芝加哥的哥伦比亚学院学习之前,严歌苓已经发表过三部长篇小说:《绿血》(1985)、《一个女兵的悄悄话》(1988)、《雌性的草地》(1989)。她提到,哥伦比亚学院看学生十五页长的自我陈述(self-statement)来挑选将来能进行创意写作的学生。入学后,学院教授非常实用的写作方法。首先,学院给学生很长的书单,学生需要读很多书,写很多范例。其次,学生在本科的前一两年要模仿各流派小说家代表作品的写法,例如,模仿奥地利作家弗兰兹·卡夫卡(Franz Kafka)《变形记》里荒诞的写法;模仿俄国作家尼古拉·瓦西里耶维奇·果戈里(Nikolai Vasilievich Gogol-Anovskii)喜剧的写法;模仿美国作家海明威(Ernst Miller Hemingway)富于象征意义的精炼直白的短句的写法;模仿索尔·贝娄(Saul Bellow)把丰富多彩的流浪汉小说与对当代文化的精妙分析结合在一起的手法;模仿纳博科夫(Vladimir Vladimirovich Nabokov)《洛丽塔》里善于咬文嚼字及钟爱细节描述的写法;模仿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Gabriel Garcia Marquez)《百年孤独》里魔幻现实主义的写法; 模仿法国作家布托尔(Michel Budor)以第二人称写作这很不寻常的写法,等等。 学生要到第三年才开始自由写作,要求展示而不讲述(show,not tell),以白描的方式,描写人物的行为来体现其内心的情感。读书期间,严歌苓白天上课,晚上喝着咖啡写作。至此,她的写作技巧已经完全成熟,对各种题材的写作都能驾驭自如。她在港台报刊发表作品,还创作了《女房东》、《少女小渔》、《霜降》、《天浴》等,留待后来发表。

严歌苓谈到,成就一位作家,除了有先天的条件,例如她从小就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前面所谈到的家庭的熏陶和专业训练,后天的勤奋努力与孜孜不倦的追求是至关重要的。严歌苓除了作品完成后和新作开始之前的空档,几乎三百六十日都在写作。休息的时候,或者为新发行的电影路演的日子,她会为当日没有写作感到着急不安。在演讲后与半杯清茶社义工晚餐时,笔者了解到,这顿晚餐,是她当日吃的唯一的一顿。她每日只吃一顿晚餐,其余两餐只喝咖啡,因为吃了东西会困乏,影响写作,严歌苓的勤奋与自律是惊人的;严歌苓是勇敢的,她追究真相,同情个体的痛苦;严歌苓没有因为成名而沾沾自喜,相反,她没有架子,说话实诚,珍惜做普通人有源源不断的生活带给她的体验;严歌苓是奋勇向前的,面对创作中的痛苦和抑郁,她会及时求医但不会终止写作。

至于写作习惯与技巧,如果创作长篇小说,严歌苓坚持每日三千字的工作量。她注重开篇,反复斟酌,第一个句子藏着开启故事后续展开的钥匙。她不预先设计故事结构,避免影响人物的发展。但是,碰到重要的桥段,她会回头来个特写。她的谋篇注重全景、中景和特写,意在“让读者感觉到我的强调”。

严歌苓的小说向来是影视剧改编的宠儿。不少作品被拍成电影,例如《少女小渔》(1995)、《天浴》(1998)、《梅兰芳》(2008)、《陆犯焉识》改编的《归来》(2014)、《花儿与少年》(2016)、《扶桑》(2017)、《芳华》(2017),等等。《金陵十三钗》于2011年拍成电影,又于 2014 年被改编成电视剧《四十九日·祭》。她的其它小说改编成电视剧的有:《一个女人的史诗》(2009)、《小姨多鹤》(2009)、《铁梨花》(2010)、《幸福来敲门》(2011)、《剧场》(2014)、《你迟到很多年》(2018)、《妈阁是座城》(2019),等等。小说《扶桑》目前正在纽约百老汇被制作为真人剧,表演形式和公演日期尚未公开。严歌苓与影视界密切合作,做过许多影视的编剧,包括改编自己的作品。严歌苓认为自己的作品出版后,与所有的艺术品一样,就成为客观的存在,任何人都有权力对其有不同的理解、诠释、甚至批判。因此,她非常豁达,接受影视导演们对她的作品的改编,尊重他们处理的角度和手法,这也许是她和她的作品特别受欢迎的原因之一。

严歌苓的人生与写作,正如她笔下众多人物的故事,跌宕起伏。在演讲的结尾,站在一幅崇山峻岭图前的严歌苓长舒了一口气,面对新的现实,她说:“我终于做上了独立作家!当然,我要仰仗读者们的继续支持。”话音未落,听众们报以热烈的掌声。但愿如她希望的,读者们不光记住她的勇敢,更会记得她的作品。

YouTube录像链接

半杯网站录像链接: https://tea4soul.org/misc/yangeling040724.mp4


演讲会现场


严歌苓在演讲中


半杯清茶社社长张晓榕,前社长许之微为严歌苓颁发感谢状


严歌苓与半杯清茶社义工们合影


(文字:朴林  图片:孔超翔)

 

半杯清茶社微信公众号ID是:banbeiqingchashe,你可以在微信中搜索加关注;也可以扫描下列二维码加关注。以后你会在第一时间自动得到内容更新。


半杯清茶社二维码